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种植栽培羊肚菌“水菇”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更新时间:2022-09-07 14:17:03 点击次数:453次

1.jpg

1、 羊肚菌“水菇”的特征

羊肚菌“水菇”的特征从群体上看,发生“水菇”现象的区域出菇量比正常区域的多,出菇量甚至比正常区域多出一倍左右;从个体方面来观察,“水菇”地上部分个体小而瘦长,一般只有正常个体大小的一半左右,甚至更小,菌盖肉质极薄,质量轻。出菇3~4 d 后就表现出成熟时固有的颜色,菌褶开裂早,表现出明显的提早熟现象。地下菌索少并且入土短,大部分菌索不呈正常的白色,而呈黄褐色。“水菇”不及时采收很快就会腐烂。

2.jpg

羊肚菌“水菇”发生初期形状

2、 羊肚菌“水菇”形成的原因

羊肚菌是好气性真菌,由大量菌丝扭结成的菌索在土壤中延伸,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养分,一般地下部分菌索生长的深度与地上部分菇体生长的高度呈正比关系。由于土壤中长期水分过多,造成土壤缺氧,限制了菌索的生长,其吸收功能降低,从而出现“水菇”现象。生产中造成土壤水分过重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如土壤质地、理墒质量、菌种覆土厚度、浇水不当、通风性差等均可造成土壤积水,导致“水菇”现象发生。

3.jpg

3 、防治措施

羊肚菌发生“水菇”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防治中需采用综合防治方法,根据各地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措施,解决土壤长期积水问题,增加土壤透气性。

3.1 合理选地

合理选地是从源头上防治“水菇”问题的根本措施,根据羊肚菌的好气性和对土壤养分的需求性特点,以选择排水性好的区域进行种植,避免选择易积水的低凹地区、冷浸田地区种植羊肚菌。以选择肥沃的腐殖土、偏砂性壤土地块进行种植,避免选择透气性差的粘土或含养分低的砂土进行种植。

4.jpg

羊肚菌子实体正常菌索生长状

3.2 提高整地质量

整地质量是解决羊肚菌发生“水菇”问题的关键措施。整地要平,更重要的是把握好碎土的大小,土粒过粗有利于渗水透气,但保水性差,同样不利于出菇;土粒过细有利于保水,但透气性差,常导致“水菇”现象的发生。种植羊肚菌的土壤以土粒大、中、小各占20%、30%、50%较为适宜,大土粒直径2~5cm ,中土粒直径约1~2cm,小土粒直径1 cm 以下,总体上使土壤空隙度达到30%左右较好。

为便于排水,要开好腰沟,腰沟比墒沟深5~10cm ,腰沟数量根据种植地大小而定,一般每隔15m 左右开一条腰沟,使墒沟与腰沟形成纵横灌通的排灌系统。

5.jpg

羊肚菌浇水过多子实体菌索不良生长状

3.3 注意覆土质量

羊肚菌播种后覆土厚度以1~2cm 为宜,覆土厚度超过3cm 时“水菇”现象明显增加。盖土时可人为控制墒面土粒大、中、小合配置。

3.4 控制浇水量

羊肚菌“水菇”问题的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羊肚菌子实体原基分化期浇水不当所致。此时羊肚菌子实体高约0.5 cm左右,已可见明显的菌盖、菌柄的分化,连接菌柄的地下菌索也正在分化和生长。在气候正常的条件下,主要发生在播种后80 d 左右。若有倒春寒发生的年份,常会在倒春寒发生后20 d 左右再次出现子实体分化,此时气温回升快,往往浇水量较大,更容易形成“水菇”。羊肚菌子实体分化期对空气湿度要求较高,一般需要空气湿度达到70%以上才有利于子实体原基分化,空气湿度低会影响羊肚菌子实体原基分化,甚至不分化。此时要求既要有较高的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又不能太高,土壤水分过重则影响菌索向土壤深处生长。生产中往往通过大量浇水增加空气湿度,但也增加了土壤湿度,“水菇”现象也相应发生。羊肚菌子实体原基分化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形成了一对矛盾体。此时要采取少量多次的浇水方法,根据当地气温情况,早、晚浇水各1~2次,但中午高温时尽量避免浇水。在条件较好的地区,也可采用阴棚外架设高喷头进行棚外降温效果更好。

6.jpg

3.5 适时通风

羊肚菌“水菇”问题的发生*终原因是土壤缺氧所致,在土壤湿度特别大时要及时揭开遮阳网两端进行通风,能有效降低土壤湿度。特别是冬、春季雨量多的年份更要做到通风透气工作,才能有效防治“水菇”问题的发生。

7.jpg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